2023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全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业污染治理,优化农业资源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湖北省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鄂环发〔2023〕2号) 有关工作要求,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一)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1.整治农村各类乱象。全县共清运生活垃圾2.8万余吨,清理河塘沟渠3120多处,拆除违章建筑1200多处,清理广告标语1000多处。
2.形成工作机制。落实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保洁员包村湾,农户“门前三包”工作机制,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1.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开展集中清理农村河渠沟塘的垃圾杂物、漂浮物、淤塞物,加强日常保洁与管理,杜绝农村黑臭水体的产生。
2.加强农村户厕粪污处理。今年我县已在肖岭乡台山村、三角村、白马村;沙坪镇码头村等四个行政村进行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项目工程已全部竣工验收,全部已投入使用。
(三)巩固完善农村厕所革命
1.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全县各乡镇进行从下到上全面摸排,共摸排出1308户有改厕需求的农户。县厕改办印发《崇阳县农村户厕建设技术指南》2000余份放在各乡镇建房审批窗口,发放给群众,在建设过程中,县“厕所革命”工作专班每月对今年新建厕所建设标准进行现场指导和质量抽查。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完成1308户,完成率100%,验收合格率达100%。
2.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工作。按照农村厕所革命“一村一公厕”的原则,今年申报新建公厕26座,正在施工中,完工达90%,计划今年12月底完工。
(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2023年全县共投入乡村建设项目资金5000万元,打造武深连接线片区村庄6个、106国道示范片区村庄7个,共13个产业示范村。
二、扎实推进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一)积极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普查工作
进行全面普查,目前2次普查数据已经全部核查并上传农技APP。下一步,普查团队将对第三次普查数据汇总、核查、填报app数据、编写普查报告等,总计踏查面积约4000亩。
(二)牵头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1.组织实施方面。对于发现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的区域,均会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有效的放除。
2.协调督办方面。在监管上同乡镇以及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在2022年和2023年市民反应区域出现加拿大一枝黄花时,我局均会第一时间联系乡镇负责人组织队伍协助农业局共同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直至群众满意为止。
3.宣传培训方面。对重点入侵物种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强化监测,积极开展防控知识宣传,适期开展了3次技术培训,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张贴宣传挂图11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报道了6次。
(三)积极开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湖北省崇阳县团尖山野茶原生境保护点项目开工建设,截止目前为止主体房屋装修已完成,场地入场公路地基已打好;生态水沟已修好;硬化场地基础已打好;抢救员试验区环形耕道已打好。工作间刷外墙涂料,配电房刷外墙涂料,内墙刮仿瓷,配电房和实验间配电箱,小东港村上山道路砖砌排水沟约1500m,瞭望塔基座浇筑砼,蓄水池浇筑砼底板,实验田边用鹅卵石垫简易道路等均已完成。
三、开展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
(一)开展植物防疫检疫工作
1.提升病虫监测预警能力。一是严格按照《农作物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开展病虫监测。设立了4个病虫观测圃,组成病虫害智能监测网络系统,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工作,依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在12个乡镇开展病虫系统普查,同时不定期下乡调查做好大田普查。二是及时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发布《植物病虫情报》12期,崇阳县“两夏”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1份,关于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1份,病虫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与去年持平。
2.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大与药企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协作力度,共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县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1.9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60.8万亩。
3.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按照《2023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发展壮大专业化服务组织,参与共建的专业化服务组织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二)监督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1.强制免疫。一是2次开会部署春秋防工作,与乡镇签订责任状;二是成立督查指导工作组,现场督查指导防疫工作;三是由村干部带队,整村推进强制免疫疫苗注射;四是新增补栏、漏免及抗体不达标的家畜禽,及时进行补免。强制免疫在11月上旬顺利完成,免疫抗体水平均达到80%以上,免疫密度均达到95%、免疫标识佩戴率均达到100%,未发生强制免疫病种疫情。
2.先打后补。2023年4月底下拨25个规模养殖场户申请的2022年度“先打后补”资金57余万元,全部兑付完毕。有效减少规模养殖户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组织39家养殖场、2家养殖企业完成2023年度“先打后补”申请工作。
3.动物疫病防控。一是定期开展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采样检测;二是开展全县布病净化和牛结节性皮肤病排查工作,及时扑杀阳性病畜;三是分别于3月13日省疫控、市疫控专家来我县正大公司现场验收省级伪狂犬疫病净化场,顺利通过,验收合格,9月8日农业农村部专家和省、市疫控中心专家来我县正大公司现场验收国家级伪狂犬疫病净化场,顺利通过,验收合格。
4.动物检疫工作。全年出动执法车辆30余次,执法人员160余次,检查规模养殖场养殖台账180余家,产地检疫生猪A证90636头B证1163447头,鸭B证83150A证200000只鸡B证49180A证1500只。
四、扎实推进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工作
(一)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与安全利用工作
1. 科学制定方案。制定了《崇阳县2023年崇阳县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采购项目实施方案》。
2.强化技术指导。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技术支撑部门及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组建了5人专家技术指导团队。
3.落实项目建设。崇阳县2023年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采购项目中央资金400万元。现已完成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面积共计10033亩,分布在8个乡镇22个村。共发放土壤调理剂795.5吨、生石灰67.8吨、有机肥41吨、低积累水稻品种6835.5公斤、玉米品种2377.2公斤,喷施叶面阻控剂1935.2升。
4.开展宣传培训。集中培训200多人次,进村入户发放技术资料4000多份,介绍各项投入品的用法用量、科学施肥、合理耕作、安全用药等,进一步提升项目区农户耕地安全利用和长效利用意识。
(二)推进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我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我县青山水库、陆水水库崇阳水域未被纳入“十年禁捕”范围,实施“禁捕”相关政策。坚持执行青山水库、陆水水库崇阳水域禁渔期制度(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制定禁渔实施方案,发布《禁渔通告》,并将禁渔工作落实到位。
(三)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1.推进渔业资源修复。开展青山水库增殖放流活动,2023年,筹集增殖放流资金20万元,放流鱼苗1200万尾。
2.坚决取缔非法养殖行为。取缔围栏围网网箱养殖,禁止投肥(粪)养殖行为。完成了青山水库、香山水库养殖网箱、围栏等共75124平方米拆除工作,整治涉投肥养殖水库17座。
3.积极开展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改造升级传统养殖水面,达标排放养殖尾水,切实改进养殖环境,2023年完成尾水治理面积683亩。
4.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加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1、2号》的宣传力度,指导养殖户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严格执行禁用药管理和休药期制度。
5.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生产单位数据库,加强抽查抽检工作,抽取样品100个,合格率达98%以上。
五、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一)持续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
1.制定年度年长目标任务。2023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2.02%,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34%。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化,崇阳县2016-2023年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93吨、182.3吨、172吨、156吨、151吨、148.7吨、145.21吨、143.38吨,使用量逐年递减。
2.推广高效农药与器械。大力推广以无人机、喷杆喷雾机为代表先进高效植保器械。开展新型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新剂型、新配方农药的试验示范。至目前,全县拥有植保无人机43台,2023年总防治面积达116.91万亩。
3.加强技术示范与培训。强化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示范区建设。2023年共举办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575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9万余份。
(二)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化行动
1.发布肥料配方。围绕“精调改替”技术路线,在全县范围内张贴发放《崇阳县2023年主要农作物春季施肥指导意见》、《崇阳县2023年主要农作物秋冬施肥指导意见》8000余份,张贴发放《化肥减量增效倡议书》2000余份,发放《施肥建议卡》5000余份,发布作物施肥“大配方”13个和“小调整”29个,发放6000余份。
2.“三新”技术示范推广。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创新服务新模式,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版0.6万亩,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每种“三新”技术示范区建立2个效果监测点,设置农民习惯施肥对比田。
3.增施有机肥料。一是依托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全县主要在粮油大田作物上补贴商品有机肥3900吨,每吨补贴150元,每亩用量在150公斤以上。二是依托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全县完成粪肥还田10.7万亩,消纳畜禽粪肥30余万吨,减少化肥用量15%以上。三是依托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发放绿肥种子。发布《崇阳县稻田冬播绿肥种植与利用技术规程》,带动农民种植绿肥3000亩以上。
4.推进土样采集工作。按照全市统一标准,我县土壤计划取样数量为2700个。截至2023年12月,我县采样数量已达1600个,正加大采样力度,争取早日完成土样采集任务。
5.精准施肥田间试验。根据水稻、玉米、蔬菜、油菜等主要作物施肥技术体系修订和完善需要,布设小区试验,推进精准施肥工作。
6.做好施肥监测。在全县12个乡镇深入开展农户施肥调查工作。完成调查内容181份,将内容逐项录入到全国农户施肥信息监测系统中,建立农户施肥信息监测台账。
7.配方肥经销体系。按照《省耕肥总站关于进一步强化农企对接推进配方肥到田的通知》要求,加强农企合作,引导经销网点按方销售配方肥,加大力度引导农户施用配方肥,全年销售各种配方肥共计4000吨以上。
8.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建设。已在白霓、青山、石城、肖岭等乡镇建立5个百亩以上规模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制作示范信息展示牌,示范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等减肥技术的良好成效。
9.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云上崇阳》、《湖北日报》等多个媒体渠道,宣传推广绿色种养、有机肥替代化肥、储肥还田等化肥减量增效工作10余次。
(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1.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持续开展。在秸秆“五化”利用的基础上,着重发展雷竹基地秸秆覆盖利用,全县高标准雷竹种植基地6万余亩,其中秸秆覆盖有3万亩以上,通过以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探索雷笋覆盖稻草还田技术模式,推动秸秆利用实现高值化、产业化。崇阳县信德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雷竹种植面积300余亩,其中雷竹秸秆覆盖面积100余亩,年可消纳稻草秸秆等2100余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深入10个乡镇村组对120户农户及市场主体进行跟踪调查摸底,搭建了县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综合利用率93.68%。2023年综合利用率94.1%。
3.积极构建收储运服务体系。培育收储运服务主体9个,年收储农作物秸秆能力达到6万吨以上。
(四)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
1.前期摸底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确定青山镇吴城村、石城镇方山村、白霓镇金星村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示范基地。
2.前期统计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电话调研的方式相结合,以专业化合作社为基点,辐射周边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进行前期统计工作,按照专业合作社的上报情况汇总形成崇阳县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信息表。
3.土壤取样工作。配合省农科院在青山镇吴城村、石城镇方山村、白霓镇金星村开展了残留地膜抽样检测工作。
4.招标挂网工作。我局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依法规范操作,进行招标采购工作,招标公告同时在湖北省政府采购网、咸宁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上发布。
(五)推进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工作
1.建立回收点。在全县农资门店和农业生产区域内建立了51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
2.农废回收。定期派出执法人员到各个回收点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今年种植业中队共出动运输车辆21台次,执法人员102人次,共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6.2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5%。
3.集中处理。将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送到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采用高温熔融进行焚烧处理,以确保废弃物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置。
六、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一)推进农村沼气综合开发与利用工作
严格建章立制,确保建设效益。一是坚持职业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能源办与业主、施工单位三方签订《施工合同》、能源办与业主签订《安全使用协议》、业主与用气农户签订《集中供气合同》;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与招标机构签订招标委托协议,根据成交通知书选中两家企业(通城县惠农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湖北天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是完善项目实施档案,做到有据可查,项目实施做到一户一档案登记;五是实行村务公开,将建设任务、补助标准、补助项目等内容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推进杀虫灯建设工作
1.定期开展杀虫灯建设情况回查。2020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43盏,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500余户农户夜间出行难问题。2023年安排专人每月查看已安装杀虫灯的使用情况。
2.开展杀虫灯项目前期调研。在肖岭乡霞星村、石城镇汉兴村、白霓镇金星村、青山镇塘口村、铺前村、华陂村、吴城村开展了水稻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前期调研,初步确定了明年太阳能杀虫灯建设位置。
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一)推进粪污资源利用工作
1.推进设施设备配套。在全县对248家养殖场完成了新建、改扩建粪污处理设施。2023年全县规模场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规模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全县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7%(全省综合利用率为80%)。
2.推进种养结合。全县所有规模养殖场实行“养殖场+种养基地”模式,配套建设相应基地就地消纳产生的粪污,全县固定的配套种植面积10余万亩,专用吸粪运输车辆近100台套,推广家庭农场+猪场种养结合利用典型模式。如青山种猪场投配套莲子藕基地120亩、栽种雷笋油茶基地500亩、药材基地200亩等。崇阳县孟君雷竹笋生态家庭农场与穗阳种猪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以畜禽养殖粪污作为肥料种植雷竹。
3.推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是建设有机肥项目。2021年引进华茂生物年产10万吨有机肥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建成,2024年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年有机肥产量达到10万吨(其中商品有机肥产量5万吨)。二是粪肥还田项目。2023年全县计划完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10万亩以上,建设一个集约化多模式还田利用示范片,示范面积1000亩。截止至11月底,本年度液体粪肥还田工作已完成58665亩,完成粪肥还田232911吨。
4.建立畜禽粪污处理长效机制。2023年我局以发文的形式向省农业农村厅上报送了《关于印发崇阳县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崇农文〔2023〕24号),同时崇阳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崇阳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四方包保”机制,我局联合环保部门印发《崇阳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投苗指导服务制度实施方案》。
(二)强化畜禽养殖监管工作
1.推进“四方包保”落实责任。对我县重点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实行县乡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确保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对120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四方包保”制度。
2.加强排查整治和“回头看”。我局制定了《崇阳县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排查方案》。2023年对全县规模养殖场进行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排查216余次,对26家养殖场下达了整改通知书,现均已完成整改。2023年8月初,对规模化养殖场开展了检查督办,对中央、省级交办信访件进行了回头看。根据管理职权移交涉污线索7条至环保部门(6家养殖场)。
3.建立健全粪肥还田追溯体系。一是统一车辆涂装,在73台运粪车上统一涂装“崇阳县绿色种养循环车”字贴;二是全县参与项目的79台粪肥还田车全部加装车辆北斗定位系统,涉及养殖场107家,方便粪肥还田过程中的监管;三是通过专用水印相机对粪肥来源及还田现场进行记录、上传,确保还田信息真实准确;四是建立统一还田台账。
4.开展试验监测及建立奖惩制度。积极开展粪肥还田利用田间试验,要求实施粪肥还田利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对粪肥质量进行定期检测,把好还田粪肥安全质量关。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期间由咸宁正大牧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奖惩考评机制,对项目区域实施人进行评先创优,建立考核小组定期巡查考核评分,对不及格(60分以下)的点位服务人员,解除工作关系,取消下年度项目参与资格。
5.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开展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人员达300人次以上,并组织进行粪肥还田现场观摩会5场,参与人员涉及崇阳县12个乡镇,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000余份。
八、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发布《禁渔通告》,坚持执行青山水库、陆水水库崇阳水域禁渔期制度(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制定了禁渔实施方案,并将禁渔工作落实到位。
崇阳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