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1、发生程度
根据我县二化螟冬后基数和发育进度的普查情况,结合历史资料、作物布局及天气情况综合分析,第一代二化螟在纯早稻区中等发生(3)级;混栽区的早稻及中稻秧田中等偏重发生(4)级,部分田块大发生(5)级。
2、发生期
|
始期 |
盛期 |
末期 |
羽化 |
4/29—5/1 |
5/5—5/7 |
5/12—5/14 |
卵孵 |
5/10—5/12 |
5/16—5/19 |
5/23—5/25 |
枯鞘 |
5/18—5/21 |
5/25—5/27 |
6/1—6/3 |
二、预报依据
1、虫源基数:亩权平均活虫量903头,最高2580头。混栽稻区虫量高,纯中稻区虫量相对较低。
2、发育进度:4月16日剥查,幼虫和预蛹及一、二、三、四级蛹的比例分别占72.8%、9.3%、5.2%、4.7%、4.6%、3.4%、其中化蛹率为17.9%。
3、种植情况:早稻连片种植面积减少,其它田块的二化螟成蛾集中到早稻田和中稻秧田中产卵,加大了早稻和中稻秧田的危害。
4、气象条件:5月份气温正常,雨水偏多1-2成,对二化螟发生无不利影响。
三、防治意见
1、防治对象:主要为早稻大田及中稻秧田,另外部分二化螟蛾将迁至玉米、高梁、蚕豆等作物上产卵为害,注意防治。
2、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2)灯光诱杀。在二化螟羽化高峰期内,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或性诱铺器诱杀成虫,降低落卵量。(3)化学防治。于5月中旬在田间每平方丈出现卵1-2块或2个假枯鞘团时,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或4000U/毫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40克兑水50千克喷雾。